首页
校园资讯
创意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库
校园专题
课外延伸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校园文化 > 创意校园 > 正文

厦门大学:学生办学术论坛火爆到"抢票"的背后

近日,厦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一阵“抢票”旋风。学生们铆足劲开抢的不是什么文娱节目的票,而是一场学术讲座——第四届跨学科论坛的票。

3年来,这个由厦门大学法学院学生牵头发起的论坛,已发展成为多院学生会共同参与、深受师生喜爱的一个学术活动品牌,日渐展现出独特魅力。

论坛的问世

第四届跨学科论坛分两场,一场讨论人工智能话题,主题为“将芯比芯”;另一场讨论创新创业,主题为“创·世纪”。千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师生们在专家唇枪舌剑的观点碰撞中享受激荡的学术思想盛宴。

跨学科论坛的发起者是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应一扬。2013年9月,时任法学院学生会主席的他从中国政法大学交流期满返校。在半年的交流时间里,他发现北京高校里有一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活动,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应一扬萌生了“要在厦大办一个跨学科论坛”的想法,“作为综合性大学,厦大有这样的基础和优势”。他的想法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于是,应一扬便带着学院学生会干部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要把这个论坛办成什么样?当时刚20岁出头的应一扬有非常清醒的定位和认识:突出“跨学科”,要多学院联合举办,眼光不能仅局限在法学院;突出“论坛”,不要“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而是要有争辩、有碰撞;突出“学术性”,话题选择要有热度和深度;突出“自愿性”,不强行摊派参加,要通过精心宣传和扎实筹备,吸引师生自觉参加。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2013年11月22日,首届跨学科论坛“开讲”,主题是“微博时代——我们离真相更近还是更远?”

火爆的背后

这个论坛到底有多火爆?每次主办方都会在学校易班网上投放50张票,基本上是3分钟内就被一抢而空,甚至有一次是30秒被抢光。3年来,论坛已举行四届七场,主题涉及“微博时代”“大学之道”“人工智能”“创业创新”“文化战争”等社会热点,累计邀请校内外专家33人次,观众6000多人次。

“如果说以往讲座提供的是‘一道菜’的话,那么,跨学科论坛的多元视角则为大家提供了‘一桌菜’,更多选择更有营养,可以各取所需。”已经大四的应一扬这样解释论坛受欢迎的原因。

一直在背后给予论坛支持的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周蕾认为,厦门大学是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如何体现,跨学科论坛就是很好的尝试。“无论是组织形式上,还是内容选择上,论坛都很精准地抓住了社会热点的‘命门’,所以即使一个严肃的学术论坛也能牢牢抓住师生们的心。”

去年4月,厦门大学副校长、教育研究院教授邬大光作为嘉宾,和来自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的4位院长一起登上了主题为“大学之道与青年力量”的跨学科论坛。时至今日,他仍清晰地记得,当天活动效果很好,气氛极其热烈,“连过道和讲台下的空地上都坐满了人,出乎我的意料”。

邬大光认为,论坛火爆的背后折射的是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迫切需求,“当今,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之间的稳定性及联系性越来越低,核心竞争力就是看你的能力和素质。跨学科论坛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打破专业思维、建立多元思维的方向,自然受学生欢迎”。

“跨”字的境界

在邬大光看来,他更愿意将这个论坛作为厦门大学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

在跨学科论坛“问世”的前几个月,厦门大学修订了新的本科教学计划。其中,“学科交叉”是这一轮教学计划修订的总体原则之一。新计划对各学院开设跨学科交叉的课程、向外学院学生开放课程的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等均作出详细规定。

两个“动作”前后仅隔几个月,邬大光认为,这绝不仅仅只是时间点上的巧合。他说,跨学科、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和方向。跨学科理念应该涵盖到大学里的所有活动和职能中。“无论是学校,还是策划论坛活动的学生,都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方向。”

邬大光说,近年来,厦门大学在跨学科人才培养道路上一直努力。“无论是招生时进行的大类招生,还是不断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亦或是成立的通识中心等,都是这种努力的表现。”不过,他也强调,“跨学科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对大学组织、教师知识结构、教师聘任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等多方面进行适时调整和改变。从这点而言,厦门大学仍然任重道远。”(记者 熊杰 通讯员 李静)

分享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7-05-06  10480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