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教育的特点
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学生品学兼优,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美国中学文科注重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探究,注重与美国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的塑造,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注重学生广泛参与。
美国中学理科有如下主要特点:一是课程门类众多,学习内容因人而异。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是科学教育中渗透着人文教育。四是理科课程比重不大,难度要求偏低。五是计算机得到广泛使用。
二、美国中学教学方法有如下特点:
一是美国在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不是急于得出结论,不在于急于认同和确认,而在于使学生在发现问题中寻求知识和真理,非常注意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仅是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而不是简单的传授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是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生活和实际,因而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和经验、实际的结合。
三、中美基础教育的比较
一是美国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培养;中国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培养。
二是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注重培养学生的严格、严密、严谨精神。
三是美国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对知识的拓展与创造;中国注重对知识的积累与灌输,培养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对知识的掌握与继承。
四是美国在其个人本位的前提上追求学生最大化的社会协调性;中国是在社会本位的大前提下追求学生最大化的个性发展。
五是美国是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中国则基础扎实,而创新不够。
四、美国教育可借鉴的经验
一是美国教育想方设法开拓孩子的眼界,让他们尽早同社会接轨。在中国,学校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知识的圣地。学生就要专心学习,学有所成再谈论职业。虽然,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后,特别是不包分配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比起美国的学生,“职业”对中国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很遥远的词汇,职业兴趣对学生来说不过是美好的未来、遥远的理想。学生们是一堆装在篮子里的鸡蛋,等待着社会来挑选。中国的初中毕业生走上社会往往多是出于无奈,因为考不上高中,只好找一所职业学校过渡一下,然后走入社会。上了高中的,一心只想挤进大学大门,奔个好前程,对将来的具体职业也还是两眼一抹黑的。高中里的一个文理分科,把社会百业一分为二。学生们只为争取上大学而读书,待得茫茫然地被高中抛进社会,同龄的先行者已从职业学校毕业进入了各行各业。这些后到者尽管有高中文凭,但却身无一技之长。识时务者赶快进个职业学校过渡,而那些不屑于进职业学校的,就只好抱着高中文凭站在社会的岸边,望“大学”兴叹了。进入大学的幸运儿们,过去是不论专业选择还是毕业分配都无自主可言。如今多少有了些自主权。找职业也就由得各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由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对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知之甚少,找起工作来盲目性较大,碰运气的成数却较高。美国的学校重视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中、小学期间进行种种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活动。美国孩子进入高中,学校专门提供老师一对一的辅导,进行职业兴趣分析与指导。
二是对比美国的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颇有启发的现象:即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因此,美国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在美国的学校里,不仅是天赋教育这样做,其他的一般教育也十分讲究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如果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我们将难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