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资讯
创意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库
校园专题
课外延伸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校园文化 > 创意校园 > 正文

清华校长陈吉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贪图过舒服的小日子

10月16日,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该校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谈到,“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不能只贪图过舒舒服服的小日子,不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必须是有抱负、有思想、有远见、有担当的时代英才。”

“清华牌”英才必须超越“千人一面”

清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

有人认为,清华学生像一个模子刻的。这从侧面反映我们“求同”过多,“存异”不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多样的,单一模式培养的人很难适应大环境。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把学生培养成一种类型A,通过学得早一点、深一点、多一点,使之从A变成A+,而是要从A到X,培养多种类型的人,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上各具特色。

价值取向比“干粮”“猎枪”更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个德,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追求要融入社会进步的主流。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不能只贪图过舒舒服服的小日子,不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必须是有抱负、有思想、有远见、有担当的时代英才。通过这次讨论会,我们提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清华有着“干粮”“猎枪”的比喻,明晰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无须多讲。这里要重点探讨的是价值塑造,因为价值取向比“干粮”和“猎枪”更为重要,是造就“猎人”的关键所在。

要真正实现“三位一体”,特别是价值塑造的目标,需要有效的教育模式。为此,清华将着力推动三方面工作。

一是重塑师生关系。这是“三位一体”教育的核心与抓手。在学校里不能是老师传授知识技能、辅导员培养价值观,将二者相互分离的这种倾向必须彻底破除。广大教师必须承担起学生价值塑造的主要责任,通过“言传”和“身教”来感染学生,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我们的教师要利用每一个教学环节、创造一切机会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大幅度提高在课堂学习、学术研究和校园生活中师生互动的质和量,以收“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濡染观摩之效”。同时,要推动教学相长,纠正学生把导师、导师把自己当作“老板”的倾向,形成健康和睦、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二是强化课堂内外全过程全方位的互动和训练。我们要通过“4+2”六类课堂,即教室、校园、国内、国际、网络以及成长社区,创造全方位的成才环境,共同落实“三位一体”要求。过去各类课堂是有时脱节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知识,在实习中锻炼动手能力,课外活动拓展素质,有时还互相冲突。这次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以第一课堂为基础,推动各类课堂协同培养和价值塑造。同时,课外活动、宿舍生活、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国外访学等环节都要围绕“三位一体”目标进行统筹、设计和安排,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社会,了解广阔的世界。例如,实习不能全等老师安排好了,学生只去参加,而要从联系实习岗位开始,因为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培养。又如,学生社会实践热衷于不停地做各种不同的公益活动,不断换新的,浅尝辄止就难以深入,没有坚持就没有质量。再如,宿舍交流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环节,但如果同宿舍的几个人固化了,这种促进作用就要大打折扣。

三是减少课堂的学生人数。清华大学课程体系中,约70%是大班授课,30%为小班。今后要倒过来,争取把小班课程提高到70%,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要坚持教授上本科生讲台,不仅上大课,还要提倡上小课。大学贵在有大师,但必须是能触摸到的大师,必须是有温度的教育,能使学生和老师亲,通过老师来影响学生的思想、人格和人生。

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教与学,是办学的一对主要矛盾。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都决定了大学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抓住学生学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工作重心便自然而然地落在抓教师、抓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考试成绩。其结果是,学生的学术志趣和知识之外的能力,特别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视野胸怀等方面的提升诉求,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成长需求被压抑了,创新创业空间被挤占了。

要改变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我们必须变换工作的聚焦点,推动教学工作从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向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转变,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改变教学方法。清华决定设立专门机构,拿出专项资金,大力开展教师和助教培训,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要调整教学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开设小班研讨课,运用研究性、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引入“翻转课堂”等新思路新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根除知识灌输的习惯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学生的自由选择度。我们大量课程都是两三个学分,不深不浅,不痛不痒。一方面,要精简学生必修的课程门数,多开一些大学分的课程,增加学习挑战度;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开设高质量的课程,增加全校课程总数,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同时,要建设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转系、转专业的自由度,推动二学位、双学位、辅修和交叉学科认证课程项目。我们还要着力构建学生自由成长的氛围与环境,支持其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成长路径,并探索建立本科阶段的“间隔年”(gap year)制度,尝试本科生全程自主设计培养路线的学者项目(do ityourself,缩写DIY)。

三是建立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成效(OutcomeBased Education,缩写OBE),是以学为主的根本要求,其关键是实行基于OBE的课程设计。它包含三个步骤:确定课程学习成效,以学习成效为指南设计教学环节,最后通过作业考试等环节检验学习成效的达成,形成课程设计的闭环。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不能简单归因为学生工作要加强,而是要在课程学习成效中增加“学习兴趣”一项,然后设计授课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作业考试等来检验学习兴趣是否增加了,如果没有增加,我们还需要重新设计授课环节,直到学习兴趣真正得以提高。同时,清华将加强评估,6年一轮对本科专业进行校内评估,评估差的将停止招生;鼓励院系参与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等国际专业认证,根据认证标准改造教学环节和设施,提高毕业生质量的国际认可度,形成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提高的长效机制。

建立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教育史上一直争论的问题。无论中国还是全球,过去、现在在争论,将来也还会争论下去。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试图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来达到价值塑造、人格养成的目的。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多选点课,而课的水平又不是很高,结果最多是拓宽了知识面。事实证明,专业教育加文化素质教育,想解决通专关系的做法,现在看来不太有效。在专业教育方面,我们的专业过窄、过于刚性,也没有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识教育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核心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这是我们实现“三位一体”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仍在探索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有机融合,为的就是解决学生长远的适应性、能力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目前的重点是做好两件事。

一是构建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要加强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把通识课程与课程之外的其他培养环节结合起来,切实提高通识课程质量。需要强调的是,要扭转那种把通识课当成概论课的错误认识,切实提高课程挑战度,使通识课也达到专业课的水准。要调整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提高培养方案的弹性、灵活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发展有机结合。要建立通识教育责任体系,建设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和课程基地,设立专职教授岗位负责通识课程建设。

二是推进通识教育实验区建设。最近,清华大学刚刚成立了新雅书院,试点书院制博雅教育,在部分院系推广较为完整的两年期通识教育体系。新雅书院实行不同院系、学科的学生混合住宿,为差异更大的学生创造直接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条件。部分师生对此存有一定的顾虑。诚然,混住会产生一些过去没有的问题,比如可能会对一直沿用的行政班级体系带来一定冲击,两者该如何协同共进?能否通过混住形成一种新型的学生社区文化,并传承下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研究。我们之所以一开始做的规模很小,主要是目前没有那么多高水平的教师和课程资源,也希望将其真正做精做好。今后条件成熟了再逐步扩大,最后推广到全校,这个过程恐怕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

清华学生不能像一个模子刻的

有人认为,清华学生像一个模子刻的。这从侧面反映,清华大学学生的成长类型较为单一,学校的培养方向和评价标准较为单一。我们“求同”过多,“存异”不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多样的,单一模式培养的人很难适应大环境,必须拓宽培养方向和调整评价标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把学生培养成一种类型A,通过学得早一点、深一点、多一点,使之从A变成A+,而是要从A到X,培养多种类型的人,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上各具特色。

前两天几位校友跟我聊天,说当年都有考试成绩不如人的挫败感。这是大家都挤一座独木桥的结果。在一个班级,总有一半的人成绩落在另一半之后。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清华学生更是如此。如果让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来衡量,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很优秀。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建立走向社会的自信,而不是留下挫败感、失去自信心。

首先,要破除单纯知识考试的招生录取模式。重塑招考关系,要从看分数招生转到看故事招生。也就是不仅要招成绩好的人,还要招有故事、有经历、有体验的人。今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高考招生方案,我们要把握住这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契机,建立更加符合清华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的招生录取机制。

其次,要破除依赖“学分绩”的学业评价方式。指挥棒不变,培养多样化人才就是空谈。清华决定建立多维度的学生评价、荣誉、奖励体系,增加荣誉的多样性和激励的多样性,大幅提高单项奖学金和特色奖学金比例。要探索课程考试改革,重点考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达力等能力素质。我们鼓励各院系面向全校提供多样化的第二学位、辅修学位和交叉学科课程项目,拓展学生的成长通道。

同时,要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激发和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首创精神、团队精神。企业家精神不是企业家独有的。清华学生无论将来做学问、搞管理还是办企业,都很需要这种精神。在创新制胜的时代,创业家将成为真正的社会骨干。我们要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等各种途径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家知道,清华已经建起了创新实验室(X-lab)、创客、学生兴趣团队等多个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这次讨论会进行期间,我们又创办了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以打造全球创新人才教育与研究平台,培养科技领袖和未来企业家。

多样的世界才丰富,多样的社会才活跃,多样的人生才精彩。学校和我们每个人,都要对多样性有足够的认识、理解、尊重和包容,这是帮助学生多样化成长的先决条件。


分享到:
  2016-10-02  19729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