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作为新加坡管理大学的校长身上所肩负的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
迪枚晔教授:我最大的使命是将新加坡管理大学这所非常年轻的、非常成功的大学转变成一所走在前沿的亚洲一流大学。这个世界拥有可以同时包容很多具备领导能力的大学,但是传统上它们大都分布在美国和欧洲地区。但其它地方的大学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的发展并不突出。如今的新加坡管理大学尽管很年轻,但是在过去的13年里迅速发展。我们现在有超过8000名学生,几乎每个人都能在毕业时获得一份好的工作。我们的研究范围也十分广泛,从经济、商务到信息系统等等。如今我们有这样一个好的平台来让我们尽情发挥,我们要争取成为新加坡、亚洲乃至世界上具有领导力的大学。这个过程需要高质量的研究和高质量的学生等多重条件,需要辛勤的付出。这是我整体上要承担的最大责任,但是在去达成的过程中,我想我们还是需要不断思考到底一个大学的本质是什么。
传统的大学都是建立在已经过去了两百年的欧洲模式上,这种依赖自律的大学教育模式可能让那些年龄介于18到26岁之间的年轻人与这个真实世界的脱节。我觉得对于新加坡管理大学来说,它面临的不仅仅是成为领导型大学的机遇,它还有可能去创造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让人们聚集到一起去解决问题,去接触社会,发挥影响力,乃至改变社会。如今的世界知识传播速度飞快,我们甚至到达了需要接受终身教育的阶段。我们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全职和兼职之分,我们在工作的同时也时需要不断的学习。而大学的职责就是促进和辅助这样的角色改变。我在那些大规模在线课堂中看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讨论。那些目前可能略微超现实,但是观察人们思考如何在各个年龄层次的教育本身就是件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终身都可以学习,而大规模在线课堂则帮助人们实现这种愿望。在未来,这种趋势对于传统大学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所以我们需要改革我们的大学,我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众不同的新型大学。所以来到我们学校的学生会看到我们的大楼上的鲜明标语:“一个不同寻常的你”。所以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独树一帜的大学是我的第二个使命。
第三点,我必须尽全力保证我们的学生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保证我们自己具有组织性和高效率的行政系统是。我们既然是管理大学,那么我们理所应当首当其冲地管理好自己。
记者:除了您所提到的在管理层面的任务,您自己是否还在做研究?
迪枚晔教授:我热爱研究,但是由于现在的工作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不过在晚上或者周末,我仍然会挤出一些时间去撰写论文。我现在仍然和我在剑桥大学的一些前同事们一同讨论有关创新管理的问题,所以我每年还是会发表一些论文。这其中的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我认为我也需要做我的学院需要做的事情,同时我还做一些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我才不至于被他们提醒说我已经过时了,不知道如今教学和研究的具体情况了。我之所以选择留在学校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喜欢学术,如果不做研究或许我就去企业工作了。
记者:为什么您认为对于亚洲来说,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新加坡应该如何提高它的创新能力?
迪枚晔教授:首先,我们要了解亚洲。尽管新加坡本身很小,但我们能获得的机遇非常多,同时,我们又有一个快速增长的、年收入超过50,000新元的中产阶层,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消费。这些中产阶层对于商家的消费需求和建议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来源,以前这些人群主要聚集在美国和欧洲,如今则更多的出现在亚洲地区。因此大型组织机构会越来越重视亚洲地区消费者的需要,注重对本地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所以我认为这是促使亚洲产生越来越多创意的源头。公司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而带着他们的产品来到这儿发展,我们则利用我们的大学资源去教育技术和市场人员,让他们具备研发和推销这些新产品和提供优质服务的实力。所以我认为创新是没有止境的。
对于没有传统创新理念的亚洲来说,要做到这些可能并不容易。亚洲市场已经习惯了给欧美国家和日本提供低成本的生产力,这儿没有优秀的市场调研,人们也不喜欢谈论他们的喜好,所以有时候在这儿调查消费者的需求远远要比在欧美困难。这里也没有明确的知识产权概念,但是知识产权概念对于创新却很重要。创新者需要能够从他们的创意中获益,至少能够抵消他们的投资,他们才能够有安全感,这儿缺少这样的设计者。我们曾经培训过很多优秀的工程师,但他们中很少有人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设计师,一个能生产出简单又实用的产品的理念的人。我们如今看到苹果在世界各地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但是本质上是由一些具有创意的人将他们的奇思妙想组合在一起,然后才能让它那简单而优美的产品一炮而红。这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不过我有充足的信心。新加坡本身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但是只要它具备前瞻眼光,就能够在创新方面获得成功,包括在提供服务方面也如此。如今的社会情形非常复杂,比如我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最棒的服务业,所以我们也许可以考虑成为一个服务创新专家。如今的上海和新加坡有近似之处,它有着丰富的服务业务种类,也有多种多样的服务需求,所以你可以在那里发现许多进行服务创新的机会。不过单单对于新加坡来说,由于它的市场本身很小,一旦思考停滞便会失去创新能力,所以它必须始终保持着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