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艳艳在给学生上课
14年间,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老师”,从乡村中学讲台走向全国优质课讲台。武艳艳成长的背后,是她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每节课准备三四种授课方案
1999年,武艳艳成为孟津县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参加工作前3年,她研究课程标准、拼命读书,跟《新闻联播》主持人练普通话,翻阅四五种参考资料备课,通过观看名师光盘研究授课体态……
“我那时还处于模仿阶段,关注自己教的课与名师授课像不像。”武艳艳说,2002年,孟津县作为我省第一批课改实验区整体推进课程改革。新课改让她学会反思,并脱离教参自己独立设计教学。
她不再拘泥于教参,每节课准备三四种不同的授课方案进行尝试。这让她在课堂逐渐找到了自我。
为了带动大家共同成长,2003年,她在学校牵头成立了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开展读书会、教师沙龙等活动,率先在全校每周给学生上一节读书课,被同事称为“年轻人的精神领袖”。
努力和勤奋让她成为洛阳教育界的一匹“黑马”,从孟津城关镇优质课讲台一路走到全国优质课大赛第一名,这让她坚定了“走好这条路、干出点儿名堂”的决心。
常以学生为镜子
2010年,顶着“洛阳首届名师”的光环,武艳艳成为高新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但现实给她上了一课,市教研室的老师在听了她精心准备的课后,给出“个人素质非常棒,但中学的痕迹太浓”的点评。
反思之后,她找到了症结:如果再对昔日的成功念念不忘,那今后面临的必然是失败。于是,她这个小学语文战线上的“新兵”选择重新回到起点,主动申请从低年级教起,研读新的课程标准,并把任务分解到每册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
同时,在与学生交流中,她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形成亲切和蔼的讲课方式。渐渐地,市教研室的老师们再听她的课时,一致认为:“中学老师教小学,能教得更好!”
为了和孩子融洽相处,她时常告诫自己“要常照学生这面镜子”。每学期开学前,她都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写下对老师及科目的期待,作为本学期教学和管理的参考;学期末,收集学生们提出的反馈意见进行总结。
向“教育家”的梦想前进
生活中,武艳艳走路像小跑;工作中,她也一直坚持这样的步伐,不断创新。
多年来,她坚持把阅读、思考、写作、研究作为生活常态,到各地参加学习培训,阅读名师的思想录、教学设计、教学语录、专著,在专业方面一直保持着奔跑的姿态。
“既然‘嫁给’教育,就要好好做一辈子。”今年34岁的武艳艳已经给自己定好下一个十年规划,“30岁至40岁是事业的黄金年龄,有精力、有经验,我希望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朝着‘教育家’的梦想努力前进”。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