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百花盛开,看到公园里、校区内、街心绿化带上的花花草草总是让人赏心悦目,但令人尴尬的是,想发条微博,才意识到自己居然不知道这植物的名字。
这种现状,让金华一中教生物的姚航海、王少华两位老师也颇为感慨。“很多学生,生物考试能拿接近满分,可对校园里的植物基本不认识。”姚航海说。这成了他们开一门校本课程《校园植物鉴别与利用》的动因。
校园里竟有上百种植物
王少华老师所编教材的首段写着:“金华一中位于浙江中部,东经119.2°,北纬28.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雨量丰沛,低温期短,无霜期长。校园内共有裸子植物6科7属7种,被子植物41科62属71种,其中双子叶植物34科50属58种,单子叶植物7科12属13种。”
这个数字,是王老师和同事们在2007年暑假,花了整整两个半天逛校园数出来的,只包括了校园内的观赏植物,假如包括杂草,则总数超过了150种。他说,当时就觉得,学生们不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让人遗憾,身为生物老师,他们应该做这个事情。于是,几个老师一起去辨认认、拍照,并整理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然后带了生物竞赛小组的几个学生去看,一株一株地讲解。今年,他们把这个活动扩展到了全校,并编写了两本教材,凡是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
《校园植物鉴别与利用》受学生欢迎的程度远远超出了老师们的预计。在金华一中的“百度贴吧”里,学生们抱怨,假如不能在第一时间选课,根本就选不上这门课。
麦苗当韭菜的笑话常发生
“学生们告诉我,他们最大的收获是,发现有好些以前以为是同一种的植物,原来是连亲缘关系都没有的两种东西。”姚航海说。
从前,曾有笑话说,城里的学生下乡时把田里的麦苗当成了韭菜。这一类的事情本学期在金华一中发生了不少,两位老师回办公室讲起这事,经常让整个办公室的老师们笑成一片。
比如校园里的广玉兰和枇杷,就让不少学生困扰。“这不是同一种树吗?”他们说。姚老师让学生采来两种树的叶子,仔细对比,才发现虽然看起来挺像,但广玉兰叶边缘光滑,而枇杷叶边缘有锯齿。还有枫树和鸡爪槭树也挺像,姚老师用叶子、果实的区别,让学生们认识了这两种树。
榔榆和榉树同样让不少学生困惑,姚老师告诉他们,一个是先叶后花,另一个是先花后叶。还有海棠花、梨花、桃花这些学生们平时觉得都一样的花,也总算能辨认了。
一些原本“传说中的花”,也在生物老师的“火眼金睛”下现了形。比如常在小说中出现的“彼岸花”,原来是校园里就有的石蒜……这个学期里,学生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原来是这样的啊!”
更多的是关于校园的记忆
两个老师设计的课程都附上了几百幅彩色照片,供学生自行辨认校园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姚老师的课程里提供了3条“识别路线”,就像旅游线路一样,让学生去行政楼前看苏铁、到校园文化广场看银杏、图书馆边认五针松、游泳馆南侧找鹅掌楸……他准备了很多写着植物名的小牌牌,让学生在不准携带教材的情况下,挂到植物上,然后他再去检查,发现正确率挺高,说明学生是真的学进去了。而王老师的课程更多地着眼于植物的应用价值和故事传说,他甚至教学生怎样提取植物精油和制作肥皂。
不过,两本教材都附上了同一道习题,让学生们自己采摘学校里的一片叶子,制作成叶脉书签。老师们相信,与在校期间的大部分作业不同,这张书签会被学生们长久保留下去,作为有关青春和母校的记忆。
王少华说,假如没有选修这个课程,校园有一些角落,可能有的学生读了3年书都不会走过去看一看。校园内有许多经历风雨的大树,如曾经生活在蒋堂校园或八一南街校区的龙爪槐、山茶、杨梅、紫薇等,它们不仅仅是装点校园的绿化植物,更是老一辈金一中学子心灵的牵挂。
接下来,金华一中生物组的老师们还打算开设有关婺州公园的植物课,那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更有许多伴随金华城几十年变迁的老树,他们希望这也成为金一中学子关于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