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教育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让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谐,如何有效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青海省在全省开展“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有益探索。本期特别呈现青海省教育厅厅长王绚的教育思考,以飨读者。
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感到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这说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从学生成长进步的角度而言,还是从教师教书育人职业要求及专业成长的角度而言,如何让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谐,是我们乃至全社会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近期,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青海省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体育学力与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青海省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许多教师感到职业压力较大。教师辛辛苦苦备课,校长天天抓考评,学生天天抓考分,长期如此,教师教得抑郁了,学生也学得抑郁了。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必须要认真反思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均需要身心的健康,需要一个快乐轻松的教与学的环境。如果师生一走进校门就觉得有压力,那么这个环境及所从事的一系列的活动,都值得我们去深思。青海省在全省开展“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在一定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
关于教育,我有5个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教育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过程
学生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喜欢哪位老师,学习那门课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如果不喜欢、不认可哪位老师,就特别不喜欢上那门课。
为什么呢?因为教与学的过程,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情感的喜好、兴趣的相投,就有了潜在的主观能动性;而兴趣、情感和喜好,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在情感上排斥了,失去了兴趣,就会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要更多地用心,倾注感情与学生们交流。
美国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本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倾尽身心的呵护和培养下,参加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雷夫·艾斯奎斯用他近25年的教育实践证明:着力于孩子品格的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追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要善于用自己的心和感情去体察学生的心情变化和情感变化。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讲到教育时,强调要“立德树人”。人字,一撇一捺,只有两笔,两笔相互支撑,这说明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支撑的。同样,师生之间也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教师需要学生的理解,学生也需要教师的尊重,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相互理解,有了心与心、情感上的交流,有了人格上的认同,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事半功倍。
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基本实现“两基”,在20多年的时间内,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穷国办大教育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就以青海为例,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近3年来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教育的发展,这种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在校上学的孩子,都已从身边的变化,体会到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感受到了国家的教育惠民政策,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此同时,基础教育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也在循序推进,特别是在我们完成了“两基”目标,基础教育由规模效益向管理效益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促进内涵发展转变,广大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如何将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通过加强学校管理,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认为,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教师,关键是缺少能引领课堂的新教师。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都特别注重中考和高考的必考课程,注重应考课程教师的配备,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配得很强,且课时量大,有的还占用了音乐、美术、科学等课时。有的学生作业都要做到晚上12点以后,学生熬着,家长陪着,苦不堪言。但问题是:学生做了那么多题,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呢?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越多,就意味着教师对教学的内容研究得越少,对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得越不透。如果只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当成做题的工具,只能说明教师水平有限。因此,我们缺乏的就是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能引领课堂教学的优秀教师。
曾有一位学校的校长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老教师,马上要退休了,可当他带完一轮学生以后还希望再带第二轮。他满怀深情地对校长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了,现在才真正享受到了教育过程的快乐。原来,他在带上一轮学生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在课堂上,自己讲10分钟,然后让学生们讨论,继而自己去讲。他没有想到,学生们的表现比自己预想的更好。这个例子说明,教与学并不只是教师“满堂灌”,一厢情愿地进行教学设计,迫使学生“就范”,而是要求教师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心的渴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重视教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的教师常有一种顾虑,就是怕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提问“发难”,一时难以解答学生的问题。其实,能够难住老师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恰恰说明学生在思考。作为教师,不要怕学生提的问题多,不要担心学生会难住自己,被学生难住了,你就去查资料,去寻找答案,这一过程本身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古人说“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需要不断钻研。一堂好课,凝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课程研究、教育方法研究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
首先,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通过厚积薄发、自我情绪的调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知识。当然,要真正达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多年来我们评选了一系列的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如果他们的骨干作用都发挥好了,每一位教师站在课堂上通过娴熟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手段、生动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轻松获得知识和能力,能使教与学产生共鸣,这样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其次,教研的支撑和引领。据我了解,现在学校教研活动比较多,教师们都在参与,但很多教研活动表演性质多,图热闹的多,一哄而上的多,而真正抓住教学的实质性、症结性问题开展教研的却不多。只有将学生和教学研究深了,研究透了,教研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教学过程还体现在深入挖掘学生学习的持久兴趣上。教学的精雕细琢,要能够使学生不断发现新的事物、美的事物,学会观察身边的点滴。真正的学习是对未知的掌握,就如同探险一样,有浪漫新奇的体验,也有意想不到的障碍,当逾越了这些障碍,才能“修成正果”。而要逾越学习上的这些障碍,必须有教师精心的辅导和点拨。
教育是投入和产出的过程
如今,教师、家长和学生大都把教育的投入和产出定位于升学。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应如何理解“成才”这个概念呢?按传统成才的理念,将来能当国家领导人、当科学家、甚至是当校长的人毕竟是少数,即便是大学毕业后能在各行各业做出优异成绩的人也是有限的。校长、教师,要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涵有理性的认识,不能仅以升学率、成绩考核评价教师和学生。
那么,教育要产出的是什么呢?我想绝不仅仅是考取了大学。教育的产出,是我们的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个性、心智健全和人格健全的学生。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为一个个思想贫乏单调的人,要责怪的自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的教育,是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认真反思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校长,一定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且评价体系一定要多元化。如现在教师评职称,必须要有学生的评价,评选优秀教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就是我们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好的评价体系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校长和教师,没有给学生太多参与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学生在下面听,评价一个教师的好与坏,学校教研组、教育局都在评,唯独没有学生参与。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不倾听学生意见,就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我相信,只要把这个权利给了学生,每一个学生心里都会有一杆公平的秤。
享受过程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享受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管理的最新境界。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太理想化。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收获。要真正达到“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这个目标,需要教育战线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要注重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希望教育战线上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力争为当地学校带出一批“徒弟”来,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坚决杜绝各自为阵、“乐”于补课等现象。一个好的教师,来自学生的认可、家长的认可、学校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课堂上能让学生会学、学会,让学生不断成长,对教师而言,快乐莫过于此。
青海省开展“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慎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因地制宜,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学校、研究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教育理念的反思,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教与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享受教育快乐的过程。
★核心观点
·无论是从学生成长进步角度而言,还是从教师教书育人职业要求及专业成长角度而言,怎么让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谐,是我们乃至全社会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相互理解,有了心与心、情感上的交流,有了人格上的认同,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事半功倍。
·教与学并不只是教师“满堂灌”,一厢情愿地进行教学设计,迫使学生“就范”,而是要求教师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心的渴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重视教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缺乏的就是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能引领课堂教学的优秀教师。
·好的评价体系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不倾听学生意见,就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享受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管理的最新境界。
·课堂上能让学生会学、学会,让学生不断成长,对教师而言,快乐莫过于此。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