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资讯
创意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库
校园专题
课外延伸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校园文化 > 创意校园 > 正文

世界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大学?访高校党委书记

   1 世界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北京是中国大陆高校最密集的城市,这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资源。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充分发挥教育特别是首都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基础性作用。北京高校将在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昨日,本报记者在党代会上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和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请他们就“世界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2 建设世界城市如何提高公民素质?

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首都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任务。报告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弘扬践行“北京精神”,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线,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将北京打造成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如何来提高公民素质?昨日,记者对党代表进行了采访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资料图片

  “城市需要和大学互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表示,高校要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新京报:你认为世界城市需要怎样的大学?

杨学义:这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两轮驱动,我觉得高校是这两轮之间的中轴。说到世界城市,我们觉得,北京作为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世界城市已具有一定的基础,而高校就要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新京报: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你认为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杨学义:我想,要适应世界城市建设的青年人才,应该是通晓国际规则、具备科技素养、具有国家情怀和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我们高校今后培养大学生的一个目标。

新京报:你认为北京的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还有怎样的差距?

杨学义: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确实还有一定的距离。过去,我们高校培养的多是研究型、专业型人才,但从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需要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

      新京报:大学生如何在校园拉近和社会的距离?

杨学义:城市需要和大学互动。城市的建设活力滋养大学,激发高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反过来,大学也会用自己的理论总结和人才培养,去支撑城市的发展。

高等教育需要改革,如何改?我很赞同的一句话是,城市要和大学互动。城市的建设活力滋养大学,大学也会用自己的理论总结和人才培养去支撑城市的发展。 ——杨学义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资料图片

      “学生国际化程度还不够”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表示,大学要主动参与首都各方面建设。

新京报:应怎样看待大学与世界城市之间的关系?

瞿振元:应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大学和世界城市之间的关系。北京最重要的资源和最有优势的资源恰恰在于大学比较集中,既要支持中央所属在京高校,也要发展北京市直属高校,这样的发展能为北京提供智力、技术和人才支持。世界城市的建设还是靠人,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也是市民现代化的过程。

新京报:你所在的大学可以为北京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发挥怎样的作用?

瞿振元:这次会议让我们增强了为首都服务的意识,要主动参与首都各方面的建设。北京与科技部已经签署了协议,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城,要对全国农业起到示范作用。

新京报:大学在参与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

瞿振元:学校要主动适应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距离世界城市的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这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要注意。

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我们应该发挥主动性。最近我们已跟六个区县建立联系,让学生和学者都走到一线去,让他们到京郊大地,在这里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会有很多收获。

大学发展得好,城市就发展得好;城市发展得好,大学也能发展得好。在这所城市中,高等教育水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量指标,是世界城市建设内涵的应有之义。——瞿振元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资料图片

     “通过专业调整培养创新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表示,高校现在的变革是与世界城市建设直接呼应的。

新京报:北京是中国高校最集中的城市,这些大学对建设世界城市有怎样的意义?

胡树祥: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国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建设世界高水平名校或世界一流大学本身就是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个标签。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技文化成果。

新京报:高校怎么适应北京市提出的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

胡树祥:第一,高校可通过学科专业的调整,为世界城市建设培养文化创新人才和科技人才;第二,高校能研究并为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直接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成果;第三,高校还可直接参加到一定的项目建设中去。

新京报: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会给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新课题?

胡树祥:高校希望自己的师资是既懂理论也懂实践的师资。高校师生需要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事务,同时也要求高校学者在开展研究时一定不能关起门来做研究。

这需要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与课程建设都是现代化和国际型的。比如要强化学生的外语培训力度和实践锻炼,也有必要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掌握能力。

建设世界高水平名校或世界一流大学本身就是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个标签。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这是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胡树祥                                      

分享到:
来源:新京报  2014-05-03  13182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