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分高就是好学生?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在这个似乎“公认”的评价标准下,“减负”遭遇“升学”阻击,应试教育逼得素质教育节节败退,学生高分低能,学业负担过重,创新人才匮乏……
有识之士疾呼:“好学生”、“好学校”的标准应该改一改了,教育呼唤 “绿色标准”!
标准不变,改革只能沦为“花架子”
前不久,记者观摩了一堂中学语文优质课,课堂气氛轻松,学生兴趣盎然。“短短的45分钟课让人意犹未尽,这样和谐又高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中学语文教育可喜的变化”,一位观摩者课后颇为感慨。然而,更多的一线教师并不认同,一位老师直言不讳:“考试分数直接影响学生前途,这种方式如果不能提高学生考分,就只能是‘花架子’。”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并不复杂,旧有的评价方式并没有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调整。衡量好老师的标准,仍是能否培养出高分考生;衡量好学生的标准,仍是能否在考试中“所向披靡”;衡量好学校的标准,仍是升学率、“北清率”。在这样的标准下,任何雄心勃勃的改革,诸如减负和素质教育,都难掩尴尬。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的话,就是“轰轰烈烈的是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才是应试教育”。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初一、初二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到了初三就偃旗息鼓了;为什么减负换来的是家长的“集体不安”,纷纷给孩子报辅导班不算,甚至联名要求多布置作业;为什么明知道快乐轻松有利于孩子成长,家长还要狠下心来变身“虎妈”、“狼爸”。
“评价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长期以来,我们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的手段单一,方法陈旧,对评价过程的控制和对评价结果的应用不尽科学。”
如今,纸笔考试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主要方式,被教育专家称为“高利害测试”。尹后庆认为,“高利害测试导致教师不得不带领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练习活动,学生在一个真正有趣的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兴奋和对知识的兴趣,都被这一系列单调乏味的、以测验为中心的练习活动赶走了。”他同时认为,高利害测试是把“双刃剑”,教师也是“受害者”,为了自身利益,必须让学生考高分,于是,不得不把课堂教学变成“填鸭式”、“流水线”。“如果教师做的就是让学生永无止境地练习,那么,一些学生选择永久性放弃学习也就不足为奇了”,尹后庆说。
小学里成群结队的“小眼镜”,假日里上不完的辅导班,稚嫩肩膀上沉重的大书包,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火花的孩子们……评价标准不变,指挥棒不变,一切努力就只能是扬汤止沸。教育评价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绿色指标,考分不再是唯一选项
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上海市推出了“绿色指标”的概念。如果把高分低能称作“黑色GDP”的话,那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新标准就是“绿色GDP”。
“绿色指标与传统的以分数为单一内容的评价不同,是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幸福指数、身心健康、学业负担、教学方式的综合评价标准,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上海市教委负责人介绍。
翻开《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基本结构表》,“绿色”之感扑面而来绿色指标分为学业表现、身心健康和品德行为3个方面,共计10个“指数”。仅学业表现,就分为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习动力指数和学业负担指数。
继续细化,每个指数包含若干具体内容。“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分为学业成绩标准达成度、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和学业成绩均衡度,不但有对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业成绩要求,还有对学业成绩均衡度的考量。“学习动力指数”占据重要地位,包括学习自信心、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和对学校认同度,其中,学习自信心是“对个人学习能力的评价、尝试解决困难问题的意愿、对取得优异学习成绩和完成学习目标的预期等”;内部学习动机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对于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等”;学习压力被“破天荒”纳入评价标准,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负担和焦虑,作业量的多少及难易、考试次数及学校公布成绩、考试前的感受”等。“学业负担指数”,则将睡眠时间、作业时间、补课时间纳入进去。
“根据绿色指标,如果学生负担很重,师生关系差,那么即使升学率再高,也不是好学校。”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说。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指标对学业质量的考核,也突破了单一纸笔测验模式,增加了学生、教师和校长的问卷调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自评,并收集相关教育发展数据。学业测试结果不再是终极性评价,不与毕业、升学挂钩,旨在将测试变成教学内部的一项活动,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绿色指标的最大价值,在于从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结果证明’模式,转而向‘过程改进’突破”,有专家指出。
2012年7月,上海市首次发布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结果显示,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上,上海市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业水平、学习自信心和内部学习动机,但学业负担普遍较大,以睡眠时间为例,四年级学生睡眠满9小时的不超过45%,九年级学生睡眠时间满8小时的只有13%。
“上海迈出了教育改革的关键步伐,标志着上海率先明确宣告,对学业的评价不再是仅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表示。
标准再造,身心健康也是教学质量
近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案热议如沸,联想到几年前的马加爵案,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一位大学校长痛心疾首地说,“无论如何,教育培养的是正常的人,培养正常、合格的公民比什么都更重要,更迫切。”
是的,这个迫切程度,远远大于考试成绩。我们需要的是身心健康的孩子。
让人欣慰和期待的是,上海绿色指标中,体现了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价值追求,师生关系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等,成为评价“好学校”、“好学生”的重要标准。其中,师生关系指数考核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是否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否信任学生等;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包括学生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健全人格;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分为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学生身心健康的投入应是我们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上海教育内涵的发展,要关注软实力和学生个体情况。”尹后庆说。
绿色指标的考核让一些原本忽视的问题凸现出来。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结果显示,一些学校学生成绩相对偏低,主要是由于师生关系紧张、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等因素造成的。“这就需要提高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主动走近学生、关心学生。”绿色指标评价结果开出了这样的“诊断书”。
“这对校长、老师的导向作用很明显,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教育质量。同时也在提醒家长,光成绩好是有风险的,身心健康也是教学质量。”倪闽景说。
新的评价体系作用逐渐显现,在2012年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提前录取”面试中,很多学校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习习惯及身心健康状况纳入考察范围。
“需要指出的是,这套绿色指标并不是终极标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我们依然要坚决打破这块制约教育内涵提升的坚冰,指标不推出,就永远无法完善。”尹后庆说。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