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资讯
创意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库
校园专题
课外延伸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校园文化 > 创意校园 > 正文

电子书包课堂教学创新“翻转课堂”

不久前还是新名词的“翻转课堂”,如今已真实地出现在上海的中小学课堂上。上周末举行的上海教育博览会以“信息化助推教育转型”为主题,集中展现了区域层面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成果,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基层学校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在此之前,一场以“未来@已来”命名的课堂教学实践系列活动在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拉开帷幕,带有鲜明实验色彩的四堂“未来探索课”试图把“翻转课堂”推送到观摩者面前——技术不再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而已成为教育转型的推动力量。

现在的课堂决定着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这意味着我们正在为未来而教学。未来很远,但信息时代却告诉我们,未来也许就在明天,就在下一时下一刻。

“未来@已来”课堂实践活动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传统课堂不可能一夜“翻转”成另一种模样,如何让渐变的过程可视、如何让散落在常态中的突破因浓缩集聚而更具研究的价值?曹杨实验小学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未来探索课”首推三门学科(探究、音乐和数学)四节课。让我们来看一看“翻转课堂”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探究课:室内室外互动

执教者: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员翁亚斌

教学内容:校园树木寻访(四年级)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知道可以利用事物的各方面特征及相关因素帮助作出判断,并通过活动了解树木各方面可直观获得的特征;能够与同伴合作观察、记录、分享某棵树木的特征,并能根据收集到的树木特征与相关资料进行对比。

现场概述:教室里,听课教师坐得满满当当,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生却寥寥无几。学生4—5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在老师分发学习任务单后,每组只留下一名同学在教室里利用iPad查询资料,其余的小组成员都走向户外去寻访那棵他们需要了解的“树”。听课教师则通过教室里的两个电视屏幕收看现场传回的学生探究画面。墨笔软件、微信、keynote等方式将室内室外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室外寻访树木的伙伴拍下照片传输回来,室内的伙伴则根据收到的信息,尝试与ibooks上的树木图鉴进行比照作出判断,再利用墨笔采集、记录、集成信息。

画外音:翁亚斌老师是主动请缨“下水”的,这对于一个在传统观念中代表“权威”的教研员而言实属不易。在讨论筹备的两个月中,他的设计被多次推翻,从“餐巾纸王国”到“给树木做名片”,再到最终呈现的“树木寻访”,每一次自我否定都是一次痛苦的历程。最终他还是顺利完成了目标,呈现了“将课堂延伸到户外,让学习发生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音乐课:课前课内互动

执教者:曹杨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倪佳

教学内容:i上海童谣—感受节奏(跨年级)

教学目标:课前学生收集“上海童谣素材”制成视频,课中构建学习核心,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动探讨中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上海童谣的学习,感受节奏,体验具有地域特色的上海文化。

现场概述:教师通过“召集令”,提前两周发布学习主题,把对童谣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拓展学习。教师特意换上了小时候的运动裤,让《快乐童谣》首先从自己做起。

在分享“先学”成果时,一个“跨”字概括了这堂充满艺术和生活气息的大音乐课。跨年级,课堂内有红领巾,也有绿领巾,按兴趣混龄教学;跨学科,有音乐,有劳技,有探究;跨国界,事先采集的外国小朋友说上海童谣的“洋腔洋调”让人捧腹。最后根据展示的“先学”成果,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欢程度重新选择小组开始他们的下一段音乐旅程。

画外音:年轻的倪佳老师是教师团队中思维最活跃的一个,每次研讨,她总是大胆想象,创新设计,从最初的“学生和家长共同上音乐课”到“通过网络采集来自世界各地小学生演唱当地童谣的声音”,再到“选择学习伙伴、预约学习内容”,每一次调整都让倪老师认真思考“形式再丰富,目标是什么”,最终她将上海童谣的核心确定为体验节奏,并说出了一句经典的话“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节奏”。

数学课:班级之间互动

执教者:曹杨实验小学教师陈韵、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

教学内容:编码(五年级)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分工,发现生活中的编码,理解编码的意义,并用编码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现场概述:五(1)班的陈韵老师安排了四个学习任务——破译密码我能行、设计专属二维码、我给桌椅定编号、元宵灯谜我来编,供不同的小组进行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隔壁五(2)班的倪闽景老师让学生通过iPad搜索、发现生活中的编码,从证、票、卡等多方面进行归类。为了与陌生的学生迅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倪老师用一套自编的iPad操让学生热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发现编码意义的过程中,他随机挑选三名学生分别承担编辑电子书、现场观察员和奖励评判官的角色,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大胆发现。课堂的高潮是,五(1)班学生编的二维码通过facebook发送到五(2)班等待解码,两个班级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无班界互动和分享。最后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是“为全世界人设计一张身份证编码”。

画外音:数学课是碰撞得最厉害的课。起先,拥有22年教龄的陈韵老师虽然变化了课堂形式,但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中引导学生按部就班掌握知识点的固有程式。从暗算到潜伏,谍报人员的破解密码是最初讨论时选择的“好玩方式”,但随着一次次讨论的深入,老师们“突发奇想”创造了同课异构“互联课堂”的概念。

虽然公开课的教室只一墙之隔,但这样的模式却是可以跨越时空无限延伸的。

【课堂发现】新技术正在课堂上发挥正能量

1教师们开始思考“技术如何用在刀口上”,真正体现新技术的优势和对学习助力的不可替代性。这四节课上,基本看不到iPad使用“满堂飞”。使用比例大的,更多体现在自主探究和体验实践(比如探究课);使用比例小的,更多注重在技术之外人与人的情感交往和互动沟通(比如音乐课)。因此,这几堂课让人感受到的学科味多于技术味。

2教师们开始关注“真正的学习如何发生”。以往的课堂常常让人感到教师在用另一种“高控制”改变传统传授式的“控班控生”,而这四节课教师的发现、观察和倾听比重在增加,动态生成的教学机智不断呈现,教师在把握课堂教学基本脉络的基础上更多还原学生学习的元品质。

3教师们开始与学生一起建立新的课堂规则,并帮助学生积极适应。新技术的介入改变着教学流程,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更改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课模式”,年级越高的学生适应越困难,因此课上需要一段时间的热身。与此同时,如何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分享等,都需要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新规则。

4教师的综合专业素养受到挑战。一节探究课涉及生物、科学、社会、数学、语文,甚至美术、音乐等学科,一节音乐课涉及社会人文、舞蹈、英语等学科,学生学习的无边界决定了教师必须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来随时“关照”学生的突发奇想,这需要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课堂新关系。

【观点碰撞】使用新技术的人是否具有新观念

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校长滕平:目前学校正在开展新技术进课堂实践,看了校内外多堂实践课,深感必须要关注新技术进课堂“在何时用”以及“需不需要用”这两个问题。希望我们的课堂不要被新技术所捆绑。

上海市海滨第二中学校长徐谊:未来@已来的探索和实践非常精彩,这一定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前年我去美国加州,他们也在推这个项目。我在想,电子书包或者基于教育App运用的教学探索是否可以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在课程层面借助电子书包这样的媒介帮助老师拓展视野,包括课程理念更新、课程实施方式、课程目标实现等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在课堂层面,对教师进行传统与电子书包环境下两种形态的比较研究,梳理出两者在提升效率、效益、效能上可能的创新点,不让技术成为教师的实践障碍,又不让实践走入形式上的浮夸。

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员王天蓉:十多年前,我致力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在个人的教育网站上装点一个出土的陶罐,自我陶醉于那种“未来、已来”以及“历史、重来”的时间张力中。然而,网络环境的优化过程似乎比想象要慢,网络的应用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老师的课程能力与教学能力,也似乎很难改变他们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我甚至极度怀疑现在人手一台iPad,是不是还不如三面徒壁的杜朗口中学的教室来得一览无余、直接有效。我并不怀疑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学习革命,我怀疑的只是使用新技术的人是否具有新观念。于是,我放慢了在这个领域推进的速度,而更多致力于真实课堂的教学改进。

分享到:
来源:电子书包门户  2015-02-23  10812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