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上台讲学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 刘彭芝:尊敬的各位校长、局长、教育同仁们,大家上午好!面对这么多的教育同行,我确实有点紧张。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创新: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个题目一点也不特殊,因为这是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都在做的事情。
刘彭芝:爱与尊重、发现与培养、创新与发展。这是我在教育过程的深切感受,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我认为应该按照孩子们的成长规律,按照教育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教育,所以我们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我们如何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大家做法各有不同,我们要想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那么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和老师,所以要为学校的教职员工创造适合他们的环境,发展适合他们的教育。只有有更多优秀校长、教师,才能够促进我们的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正,我们的国家要想公平、均衡的发展,最缺的就是广大优秀的教师。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很优秀、每一位领导都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那么所有的孩子就能够得到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空间和环境。
刘彭芝: 我主题的第一点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第二是创造适合每个教职员工反应的教育,第三把握时代脉搏,履行社会责任。实际上对于在座的各位校长所在的学校,应该是某个地区比较好的学校,除了把自己的教育办好之外,我们更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均衡。到底应该怎么做?从2002年到现在,历经十年探索,目的是为各个省市的优秀学校起一个探路作用,目的是把优质资源分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优质,都优秀。所以我们学校把十几位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干部输送到其他地方学校,以委托管理或者帮扶的形式,把我们团队的一部分摘过去给他们,我们一分不取。
刘彭芝: 这样作为人大附中,我们自己的力量减弱了,就聘请一些老师作为代课老师在我们学校。这种尝试就是为了看看我们到底有多大力量,能够帮助我们的国家,实现教育均衡。如果我们所有的优质学校都这样做的话,那么发展的速度就会更快了,毕竟一个学校的力量还是有限的。经过这些探索,我总结出来,优质学校应该在自己的区域内帮扶,对于远的地区,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是寒暑假培训的模式来帮扶。我们学校建立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还申请了国家的项目、课题,最开始是基于IPV6下的知识网络的建设,建成以后,联合全国38所名校把我们的优质资源课件放在网上,送到西部地区,现在有3000多所学校加盟了我们的网络,我们同时也在试探怎样把优质资源输送给更多的学校。
刘彭芝: 我们国家的教育除了促进教育均衡,进行公正公平的教育之外,还缺少什么?我做一个比喻:一壶水要100度才能开,而我们的教育就像处在85度,如果我们不做猛烈的改革,那么教育这壶水就老也开不了。我们国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在积极的改革,但是还有一些贫困地区没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没有那么多好的资源,也不能够更好地去外面学习他人的改革经验。另外我们不能够保证每个学校的老师和校长思想都能够跟进,所以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我们的教育就像那壶还差15度才能真正烧开的热水一样,那15度就是我们教育的弊端。我们的教育虽然很好但是还有不足,不足之处就是还没有解放我们的校长和老师,解放我们的孩子们。不要让他们有这么重的负担,让他们自己能够根据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让我们按照教育规律去开发、培养他们。
刘彭芝: 我们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上有八处提到创新人才,我们国家的顶层设计提出来我们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接着我们国家已经批了425个项目,其中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项目,大学批了17个试点院校,中学有6个省市申请了创新人才的项目被批准。最近教育部还组织了全国六省市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过程性的工作交流和汇报。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