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为,课堂仅限于教室,总是枯燥单调的,直到有了博识课,我才懂得,原来课堂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博物馆、名人故居、甚至是整个北京城,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堂。创新的地点,创新的方式,创新的内容,还有哪些学生能像我们一样,拥有如此创新的课堂呢?”近日,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建设项目“课程与教学专题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召开。在当天的研讨会上,该校学生的发言难掩他们对博识课的喜爱和推崇。 开课11年 走访百余所博物馆
用首师大附中校长沈杰的话讲,“博识课是首师大附中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校本课程,迄今历时11年”。据介绍,自2001年开始,学校充分利用北京博物馆和古代建筑众多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为基本理念,开发了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为一体,兼有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性质的综合性课程——博识课。
11年间,北京的博物馆、名人故居定格了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目光,镌刻了学生求知探索的印迹。据学校的不完全统计,博识课开设以来,外出参观访问超过150次,组织各类讲座200余场,学生撰写论文数千篇。
初一初二开课 每周三课时
目前,学校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博识课。校长沈杰介绍说:“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学校便将教学方式相应地设置为外出参观、交流探讨、听讲座等。”
首师大附中的博识课是纳入课表的校本课程,每周三个课时。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走出去”即带着学生们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等,让学生们通过实地研修拓宽视野;“请进来”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名人名家进校园与学生分享学业专长、人生感悟等。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学校都会针对学生特点及学校特色设置课程计划。
通常,学校每学期会安排六次校外博识,两次校内博识。校外博识前,学校会根据所选博物馆,利用课堂和网络对学生进行前期培训,并布置相应学习重点,博识课归来后,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博识课展示,展示的形式可以是撰写论文、制作PPT、设计手抄报、知识竞赛、拍摄短片、手工制作等等。
一节博识课整合多学科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意识到可利用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格外重视博识课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比如在参观辽金都城垣博物馆时,数学组的教师引导学生从“投石车”造型的对称,到力矩的使用,再到抛物线的使用,找出许多应用数学知识。参观结束后,教师再回到课堂上对学生所发现的数学知识进行综合讲解。
此外,博识课设有很多主题性的活动,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主题选择与学科相关的内容,进行协同教学。例如,博识课安排参观西四教堂,涉及基督教知识。语文教师与英语教师根据活动主题,在参观教堂前,分别讲解语文《斜塔上的实验》和英语“万圣节”一课。之后,组织学生参观西四教堂,体验基督教活动,还邀请传教士与学生座谈。通过协同教学,完成了富有语文与英语特点的博识课教学任务,实现了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
学生称“受益终生”
“从博识课上,学生们开始了他们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历程。”首师大附中教师江红霞表示,“博识课的开设让学生行走在其中,或了解文化,或追忆历史,或解读文献,或探微奥秘。对于每一个参与者而言,这有益于培养人文素养、城市审美、哲学深思、历史情感、共同记忆、文化认同等等”。
据江红霞介绍,以她目前所带的初二年级学生为例,从初一入学到现在,共开展了18次校外博识和两次校内博识。学生先后探访了18个博物馆,包括建筑初探、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倾听自然、聆听大师、珍爱生命等六大系列。“在博识课中,学生们从最初的陌生与被动,到现在的积极和自主,学生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也日渐凸显。”
江红霞给记者分享了一段学生对于博识课的感言:“我把很多个‘第一次’献给了博识课,因为我喜欢这样的美好。我学会了在参观博物馆时心存敬意,我学会了在体验生活中努力而为,我学会了在随意游戏中仍保留礼貌。或许,在几十年后我们会渐渐淡忘如今烂熟于心的各种公式定理,但我们一举一动的气质是不会被似刀的时光所磨灭的,而在将伴随我一生的东西中,有很多都是博识课送给我的。”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